★每天读完圣经,记得转发出去!
★转发给朋友,一起读经进入丰盛!
朋友平安!让我们《陪你读圣经》一天一章 生命发光!今天来读马可福音第八章 在四卷福音书中,有许多事件是被重复记载的,但是也因为这样,让许多朋友会很疑惑:“为什么同一件事,比对起来却有出入呢?” 其实这不难理解喔!就像同时请两位好朋友覆述一次他们共同经历过的某一件事,虽然大致上会相同,但是记忆的细节可能就会不同。所以不同书卷的细节差异,反而更突显了福音书的真实性喔!让我们一起来读马可福音第八章,请: 8:1那时,又有许多人聚集,并没有什么吃的。耶稣叫门徒来,说: 8:2“我怜悯这众人;因为他们同我在这里已经三天,也没有吃的了。 8:3我若打发他们饿着回家,就必在路上困乏,因为其中有从远处来的。” 8:4门徒回答说:“在这野地,从哪里能得饼,叫这些人吃饱呢?” 8:5耶稣问他们说:“你们有多少饼?”他们说:“七个。” 8:6他吩咐众人坐在地上,就拿着这七个饼祝谢了,擘开,递给门徒,叫他们摆开,门徒就摆在众人面前。 8:7又有几条小鱼;耶稣祝了福,就吩咐也摆在众人面前。 8:8众人都吃,并且吃饱了,收拾剩下的零碎,有七筐子。 8:9人数约有四千。耶稣打发他们走了, 8:10随即同门徒上船,来到大玛努他境内。 8:11法利赛人出来盘问耶稣,求他从天上显个神迹给他们看,想要试探他。 8:12耶稣心里深深地叹息,说:“这世代为什么求神迹呢?我实在告诉你们,没有神迹给这世代看。” 8:13他就离开他们,又上船往海那边去了。 8:14门徒忘了带饼;在船上除了一个饼,没有别的食物。 8:15耶稣嘱咐他们说:“你们要谨慎,防备法利赛人的酵和希律的酵。” 8:16他们彼此议论说:“这是因为我们没有饼吧。” 8:17耶稣看出来,就说:“你们为什么因为没有饼就议论呢?你们还不省悟,还不明白吗?你们的心还是愚顽吗? 8:18你们有眼睛,看不见吗?有耳朵,听不见吗?也不记得吗? 8:19我擘开那五个饼分给五千人,你们收拾的零碎装满了多少篮子呢?”他们说:“十二个。” 8:20“又擘开那七个饼分给四千人,你们收拾的零碎装满了多少筐子呢?”他们说:“七个。” 8:21耶稣说:“你们还是不明白吗?” 8:22他们来到伯赛大,有人带一个瞎子来,求耶稣摸他。 8:23耶稣拉着瞎子的手,领他到村外,就吐唾沫在他眼睛上,按手在他身上,问他说:“你看见什么了?” 8:24他就抬头一看,说:“我看见人了;他们好像树木,并且行走。” 8:25随后又按手在他眼睛上,他定睛一看,就复了原,样样都看得清楚了。 8:26耶稣打发他回家,说:“连这村子你也不要进去。” 8:27耶稣和门徒出去,往凯撒利亚·腓立比村庄去;在路上问门徒说:“人说我是谁?” 8:28他们说:“有人说是施洗的约翰;有人说是以利亚;又有人说是先知里的一位。” 8:29又问他们说:“你们说我是谁?”彼得回答说:“你是基督。” 8:30耶稣就禁戒他们,不要告诉人。 8:31从此,他教训他们说:“人子必须受许多的苦,被长老、祭司长,和文士弃绝,并且被杀,过三天复活。” 8:32耶稣明明地说这话,彼得就拉着他,劝他。 8:33耶稣转过来,看着门徒,就责备彼得说:“撒但,退我后边去吧!因为你不体贴神的意思,只体贴人的意思。” 8:34于是叫众人和门徒来,对他们说:“若有人要跟从我,就当舍己,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我。 8:35因为,凡要救自己生命的,必丧掉生命;凡为我和福音丧掉生命的,必救了生命。 8:36人就是赚得全世界,赔上自己的生命,有什么益处呢? 8:37人还能拿什么换生命呢? 8:38凡在这淫乱罪恶的世代,把我和我的道当作可耻的,人子在他父的荣耀里,同圣天使降临的时候,也要把那人当作可耻的。” 耶稣按手在盲人的眼睛上,他就重见光明!其实,耶稣大可以说一句话就搞定,就像叫死去的人复活、叫瘸子起来行走一样,但是耶稣在这里,选择耐心地用触摸的方式医治了他。这是因为触觉对于看不见的人来说,才是感受性最强烈的。相信耶稣不只要使他看见,更要让他深刻感受到天父是如此的爱他... 让我们彼此鼓励,除了为家人朋友们祷告得医治之外,更要学习耶稣去观察,相信当我们细心地体贴他人的需要,他们就更能体会到天父的爱与温暖喔!我们一起来祷告。 亲爱的主耶稣,求祢赐给我更好的观察力与体贴的心,懂得体贴每个人不同的需要!祷告奉耶稣基督的圣名祈求,阿们。 马可福音第八章 8:1-10 与6:35-44类似的记录。此外,6:45-7:36与8:11-26之间亦有非常相似的内容(6:45-56,8:10;坐船往海那边去;7:1-23,8:11-13;与法利赛人的冲突;7:24-30,8:14-21,关于饼的对话;7:31-36,8:22-26,医治的奇迹)。马可如此重复记录的目的是为了强调耶稣所行神迹与权柄的圣善意义。为了纠正他们如此顽梗无知的心灵,耶稣不得不重复类似的教训。许多学者认为这一段经文与6:35-44是对同一件事情的重复记录,但根据以下几点可排除这样的主张:①第一节出现希腊语p?lin 意指“又”,证明不是同一事件;②耶稣借两次神迹提醒众人(19-20节);③口头传承的特点是,不同事件变为同一事件多于同一事件传为不同的事件;尤其是由目击者亲自陈述;④细节上也有差异。 8:2 我怜悯这众人: ①表现主对饥寒交迫并饱受疾苦之人充满怜悯与慈爱;②在终极意义上,表现神对倍受属灵饥饿煎熬之人的怜恤;③体现“拣选的原则”。耶稣并没有医治以色列所有的病人,或使一切饥饿者得以饱足。与以利沙时代一样(王下4:1-7;5:1-4),虽有许多寡妇与麻风病人,神只选了几个人蒙恩惠(路4:26,27)。 8:4 门徒没有领悟五饼二鱼的神迹,也没有从这件神迹学到什么(21节)。今天许多圣徒回避见证福音,最主要的理由为:①报怨环境条件,坐等环境好转。不借着所拥有的一切,努力服事别人;②埋怨自己的无能。没有人无能到不能履行基督徒的义务,虽然凭着自己做不到,但靠着那加给我力量的主,凡事都能作(腓4:13)。 8:8 剩下的零碎,有七筐子:主是万有之主(代上29:11),能丰丰富富地供应我们一切所需(路6:38),不仅极为充满(约1:16;林前10:26;弗3:19;西1:19),而且预先就知道我们的需要(太6:32)。尽管如此,每当身处患难与穷乏,我们常常苦恼,自己寻求解决的方法,却不信靠神。 8:11-13 法利赛人求耶稣显神迹,遭到耶稣断然拒绝,原因如下:①他们求神迹是设法试探耶稣,是耶稣在旷野受撒但试探的延续;②他们已有错误的弥赛亚观,即使有人从死里复活,他们也不相信耶稣(路6:31)。 8:14-21 执迷不悟的门徒与竭尽全力教导的耶稣基督形成鲜明的对比。历代有不少圣徒因追求世界、淡漠属灵事物而丢掉祝福。当时刻警醒,“要先求他的国和他的义”(太6:33)。圣经用“酵”象征改变世界的天国的扩张(太13:33;路13:21),也用于形容恶的侵蚀(林前5:6),善或恶都可用“酵”比喻,此处显然指后者。①法利赛人的酵:指“假冒为善”,他们披着信仰、善行的外衣,但因里面已开始腐烂,所以难以医治。②希律的酵:暗示世俗权势的逼迫,广义上指直至主再来,在世上猖獗的世俗浪潮。总之,不只是在耶稣的时代,在约二千年的教会史中,都可看到世界的权势与虚假宗教巧妙地苟合撒但的威协与诱惑一直存在。 8:16 这是因为……没有:希腊原文有表示理由的接续词??i (之所以……是因为)。是直接引用门徒的话,直译“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我们没有饼。” 8:17 就议论呢:平行经文太16:8有“彼此”,经文的含义更明显。当门徒遇到担忧或疑惑的事,不是首先信靠主,而是彼此窃窃私语,失去了经历神的机会。信徒之间的交通在信仰生活中是必不可缺的,但一不小心也会将人带到不信的境地。在这样的境况中,我们应当好好预备,即使是独自一人,也有勇气与智慧为真理站出来(箴4:27)。 8:21 还不明白吗:与他们同船的是耶稣,他用几块饼喂饱数千人还有剩余(1-10节)。当极其饥饿时,他们应当首先思索主不赐食物的善良用意。可他们的思维依然集中在食物之上,这表明:①人对永恒的超自然的属灵存在如此迟钝。②耶稣为了教导、训练门徒(来11:38),恒久忍耐。也可理解为耶稣向体验过他的大恩,仍被世界绊倒的人发出焦急的呼喊。 8:22-26 耶稣医治过许多盲人(约9:1-7等),这个神迹只记录在马可福音中。①给门徒属灵教训。门徒执迷于肉身的需求,无异于属灵的盲人。②耶稣不求虚妄的声誉和无益的传闻。正如医治耳聋舌结的人(7:33),耶稣将盲人带到僻静的地方。这对极力夸大名望的牧者是一个好的警戒。对盲人的医治是渐进的,这里内含象征性的真理。接受耶稣基督得到新生命,并不意味成为成熟的基督徒。圣徒应不断努力,直到达到长成的身量(弗4:13)。 8:24 好象树木,并且行走:盲人虽然脱离黑暗恢复了光明,但尚未恢复识别事物的完好视力。得救的圣徒也相仿,很难按真理树立新的世界观,常常被世界的潮流左右。要完全恢复属灵的视力,当象盲人一样:①需要主的持续细致的帮助。②需要恳切爱慕主的恩典与真理的心(彼前2:2)。 8:27 彼得的信仰告白(8:27-29),耶稣第一次预言受难(8:30-9:1)。从此耶稣的事奉达到一个新高潮,参看太16:13-28;路9:18-27注释。这里重点谈论“弥赛亚思想的展开”。“弥赛亚”意指“受膏者”,可指君王(撒上12:3,5;24:5以下;王上1:39)、大祭司(利8:30)、先知(约6:14)。两约期间指独一的救主或理想的君王,当时大多数犹太人翘首企盼政治性的弥赛亚,希望他打败逼迫、剥削以色列的势力,带来自由与和平。以色列的历史上,独一弥赛亚的概念,发源于大卫时代,兴盛于两约期间,旧约圣经丰富地启示了这种思想。①大卫时代之前:藉女人的后裔(创3:15)、亚伯拉罕的后裔(创22:18)、雅各的后裔(民24:17)启示。②耶路撒冷攻陷之前:进入王国时代,虽然扫罗受膏即位,却不是合适的神政王国统治者。因此神拣选了大卫,让他代替自己统治。神与大卫立了永恒的约,借着大卫的后裔启示永恒的君王弥赛亚(撒下7:16)。另外先知书展示了更加崭新的君王弥赛亚思想,赛7:10-17“以马内利”的预言;赛9:6弥赛亚为“奇妙、策士、全能的神、和平之君”;耶23:5,6“公义的苗裔”;结34:23,24;37:22,24“牧人”;但7:13“人子”。赛53:1-9精彩地描述“受难的弥赛亚”。③耶稣时代:耶路撒冷沦陷之后,以色列处于巴比伦、波斯、希腊、罗马等列强的压迫下,饱受外邦欺压的煎熬,出现了两种弥赛亚思想。一是超越痛苦、惟盼望天上的国度早日到来;另一是扫除外邦人的酷政,在世界建立理想王国。两种思想有许多不同,但同样期待弥赛亚拥有神性权柄,是当之无愧的胜利者。无法想象弥赛亚会被钉十字架。④新约时期:真正的弥赛亚观通过拿撒勒人耶稣的生命和教导,受死与复活被确立,新约多样化地表现作为弥赛亚的耶稣:i.人子<路5:24,人子的概念>;ii.神的儿子<附录教义词典,基督的名称>,独生子和三位一体神(约3:16;10:36);iii.主,万物的统治者,教会的元首(罗8:34;西2:10);iv.救主(Savior),与基督的救赎事工直接相关的称呼(徒5:31;约壹4:14)。耶稣完成了旧约先知、大祭司、君王的使命(来5:1-10)<附录教义词典,基督的职分>。 8:27 该撒利亚腓立比:?(太16:13)。 8:28 迫切盼望弥赛亚的犹太人,竟将耶稣视为施洗约翰、以利亚、先知中的一位,实在具有讽刺意味。 8:29 你们说我是谁:不仅向门徒提问,更是摆在全人类面前的最根本问题。是否承认耶稣就是圣经应许的弥赛亚,直接影响一个人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你是基督:参看太16:16,17注释。耶稣听到彼得的信仰告白,应许以这样的告白为基石建立教会(太16:18)。但天主教理解为耶稣应许在彼得个人之上建立教会,与太16:19相联,主张教皇是继承彼得权柄的人,没有教皇就没有教会,唯有教皇统治的教会才是真正的教会。这是未能正确理解耶稣话语而出现的错误:①“磐石”(太16:18)非指彼得,是指彼得所作的信仰告白。彼得是男性名词,磐石(希腊语,p?ra)为阴性名词,这是强有力的证据。②作为圣徒的代表,彼得作了信仰告白,接着受到耶稣的责备(33节)。如此有限的人不能成为永恒教会的根基,惟有耶稣基督是教会的根基。③使徒的职分为传扬福音,具有特殊的时代性,但并不具特殊的权柄,神可任意将职分传给他人<徒6:6,关于使徒的职分>。彼得的使徒职分与教权阶级制度全然没有关系,教皇制度纯粹是天主教教会史的产物(彼前2:3)。耶稣说建立教会不是建立地上的政治王国,显明了耶稣救赎事工的本质,不是犹太人所想的民族性的、地上的政治性拯救,而是宇宙性的、对人类的永恒拯救(太8:11-13)。天主教也误会了耶稣所说“要将天国的钥匙给彼得”(太16:19),认为天国和地上教会的权柄在彼得和其继承人手中。耶稣所说的天国不是指天上的永恒国度,是指将在这地上建立起来的神的教会。当时的文化背景,给钥匙代表委任权柄。不支持天主教的观点,应理解为:i.作为对彼得的应许,五旬节圣灵降临之后他是开始传福音的人。<徒 绪论,五旬节圣灵降临的意义>;ii.对以彼得为首的、将要建立的教会的真工人,耶稣赐他们权柄按主的旨意治理教会。但要铭记的是,使徒的权柄与教会领袖的权力有质的区别。十二使徒直接代理耶稣的权柄,教会领袖的权柄是传讲并应用圣经中耶稣的真理和使徒的教训。用钥匙捆绑和释放是当时的惯用语,意指禁止和许可(太16:19)。暗示使徒有权柄管理圣徒的生活。 8:31 人子必须受许多的苦:?(太16:21-28)。 8:33 撒但,退我后边去吧:不久之前,彼得伟大的信仰告白受到耶稣的赞许(太16:17),现在却受到耶稣极为严厉的责备。一方面责备门徒试图以世界的荣誉来败坏神的工作(太4:8-10),同时也是对门徒强烈的警告。经文的意义:①得救的圣徒,也可能违背圣灵,陷入撒但邪恶的诱惑里(罗6:15-23);②显出了人的软弱与愚昧。 8:34 就当舍己:?(太16:24)。 8:35 不仅是在生死攸关的时候,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是真理。为了现实利益走向抵挡真理的道路,这与迈入死亡的门槛无异。因为以这种方式维持生命,从属灵的眼光来看与死相差无几。为真理而活的人,死亡不再有权势(林前5:5)。他们不再生活在罪恶中,而在基督里。 —《精读本圣经注释》
编辑:谢秀峰
第一核审员:谢秀峰
第二核审员:刘辉仁
第三核审员:黄建武